揭開「啪嗒!」的真相!全面解密15萬伏特范德格拉夫發電機的驚人秘密!

我是科學訓練師桑子研。每天都是一場實驗。

每到冬天,是不是常有碰到門把時被「啪滋!」電到的經驗?或是在脫毛衣時聽到「噼哩啪啦」的聲音?這些都是物質累積電能所產生的「靜電」在搞鬼。今天,我就要來介紹一個有點神祕、卻超級有趣的科學裝置,它能讓你主動製造靜電,甚至…自由操控(?)它!

「啪滋!」一聲盡在掌握?神祕的圓球——范德格拉夫起電機

這個裝置就叫做「范德格拉夫起電機(Van de Graaff)」。你是不是在科學實驗室或博物館看過,有人一碰到那個銀色大球,頭髮就瞬間「豎」起來的畫面?沒錯,就是它!這個聽起來有點拗口的名字,其實是來自於發明者羅伯特・傑米森・范德格拉夫 (Robert Jemison Van de Graaff) 博士的名字。

有趣的是,這個裝置最初設計出來,並不是當作科學教室的玩具。博士當時是為了開發一種能將粒子高速撞擊原子核的「粒子加速器」,而創造出這款高電壓產生器。也就是說,它原本是用來探索原子世界的尖端研究設備!(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「范德格拉夫加速器」,你就會知道它有多麼厲害了!)

(順帶一提,關於日本江戶時代的靜電產生器「エレキテル (Erekiteru)」的原理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。)

静電気の基礎知識と「ライデン瓶・エレキテル・百人おどし」の歴史

十五萬伏特的世界!

我個人擁有的是ナリカ (NARIKA) 製造的范德格拉夫起電機。它竟然能產生最高達十五萬伏特的電壓(我是偷偷瞞著家人買的,但這體積…很快就被發現了)。

Amazon 上也有販售

一聽到十五萬伏特,你可能直覺反應是「電到會很危險!」,但靜電的電壓(伏特)雖然高,實際流經的電流(安培)卻非常小,所以雖然會感到「麻麻的」刺痛感,但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危險。(當然,心臟較弱或裝有心律調節器的人還是需要特別注意!)一般來說,靜電實驗在乾燥的冬天才容易成功,但這台裝置非常強勁,即使在濕度較高的日子,也能輕鬆「啪滋啪滋」地進行實驗。

スクリーンショット 2015-10-06 23.21.10

使用范德格拉夫起電機,可以進行頭髮豎起、儲電和放電等實驗。舉例來說,用手觸碰范德格拉夫起電機,身體會累積電荷,然後從指尖放電出來,產生「啪!」的一聲。巧妙運用這個機制,就能進行很多有趣的靜電實驗!

出乎意料的簡單?范德格拉夫起電機的「內在」

范德格拉夫起電機看起來就像是某種「瘋狂科學家」的裝置,但它的內部構造到底是什麼樣呢?其實,這個大圓球是可以「喀擦」一聲打開的。來,我們一起瞧瞧裡面…

驚訝嗎?沒錯,裡面就只是一個類似輸送帶(或稱皮帶)的東西。我在ナリカ (NARIKA) 的官方網站上查了一下,我這台范德格拉夫起電機的規格書上寫著…

靜電是透過橡膠皮帶與滾輪摩擦產生,並導引至圓頂(集電球)進行儲存,藉此產生高壓靜電。

●產生電壓:最大約15萬V ●放電距離(約):最大110mm(濕度40%時)、梅雨季節60mm以上(實際測量值) ●集電球:直徑約215mm ●放電球:直徑約115mm ●電源:AC100V 50/60Hz ●尺寸:約270×210×620mm(集電球)、約150×130×490mm(放電球) ●重量:約5.6kg

范德格拉夫的心臟!運送電荷的驚人機制

范德格拉夫起電機的原理,簡單來說就是「利用摩擦生電,再用皮帶將電荷運送到球體儲存」。當我們把范德格拉夫的球體打開後,會看到裡面有一條橡膠皮帶和上、下兩個滾輪。事實上,這兩個滾輪「材質不同」,正是范德格拉夫最大的祕密!接下來,我們就跟著輸送帶的運轉,來看看它是如何從啟動開關的瞬間,開始累積電荷的。

①【底部】摩擦,產生「電荷」(負電的生成)

首先,當輸送帶開始轉動時,橡膠皮帶會與下部滾輪A(壓克力樹脂製)強力摩擦。物質之間有一個規律,決定了兩種物質互相摩擦時,誰比較「容易帶正電」或誰比較「容易帶負電」。我們稱這個序列為「摩擦起電序列表(Triboelectric Series)」。

在橡膠和壓克力樹脂中,壓克力樹脂較容易帶正電,而橡膠較容易帶負電。因此,負電荷(電子)會從壓克力樹脂上跳到橡膠皮帶。如此一來,橡膠皮帶就帶上了負電(-)

②【上升】運送,儲存「電荷」(送到球體)

背負著滿滿負電(-)的橡膠皮帶,就像輸送帶一樣向上爬升。接著,它抵達了位於上部球體內部的金屬「集電板」。此時,皮帶運送上來的負電荷(電子)會像「放電」一樣,「啪滋啪滋」地轉移到金屬集電板上。電子可以在金屬中自由移動,因此會瞬間擴散到整個球體,並不斷累積。

③【上部】摩擦,讓電荷「歸零」(正電的生成)

接著,傳送完電荷、變成「空空如也」的橡膠皮帶會改變方向向下運行。這時,它會與上部滾輪B(氯乙烯樹脂製)摩擦。現在,「摩擦起電序列表」又派上用場了!這次的對手是氯乙烯樹脂。氯乙烯樹脂比橡膠「更容易帶負電」。結果與剛才相反,負電荷(電子)會從橡膠皮帶上被氯乙烯樹脂奪走。被奪走電子的橡膠皮帶,就會相對地帶上正電(+)

④【下降】同時運送反向電荷(送到基座)

帶上正電(+)的橡膠皮帶,就這樣向下運行。當它抵達下部的另一個集電板時,這次將正電荷轉移到該處。這些正電荷會累積在范德格拉夫的「支持台(也就是底座)」上。

⑤【重複】朝向高電壓…

皮帶接著接觸下部滾輪A(壓克力樹脂),又回到①「帶上負電(-)」的步驟。這個**「①運送負電 → ②儲存在球體 → ③運送正電 → ④儲存在基座」**的循環,會透過馬達高速不斷重複。

如此一來,上方的球體會不斷累積負電(-),下方的支持台則不斷累積正電(+)。當大量的負電荷和正電荷被集中到不同位置時,兩者之間就會產生一股「我想要用電!」的強大力量(電壓),進而達到十五萬伏特的高電壓。

靜電不只是單純的摩擦,而是透過「材質的選擇」與「運送的機制」相結合,才能產生如此強大的能量。這就是科學的智慧啊!

有個常見的誤解是,**電子並非從插座流進來的。這個機制其實很簡單。**插座的電力僅用於驅動馬達,而電荷本身是透過「摩擦」產生的。

關於更詳細的原理,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

實驗!球體累積的是正電還是負電?

果然還是要親手做做看才知道!因此,我也來檢驗一下這個靜電產生器上方的球體,究竟累積的是正電還是負電。

https://youtu.be/1u3j8XRYNrg

我們使用的工具是「氣球」。

用衛生紙等摩擦氣球後,氣球會帶上負電

物質中含有「正電(+)」和「負電(-)」,當不同物質互相摩擦時,負電荷(電子)會傾向於移動。在氣球和衛生紙的摩擦中,電子會從衛生紙移動到氣球,因此氣球會帶上負電。

那麼,我們把這個帶負電的氣球靠近啟動中的范德格拉夫起電機吧。我使用的是ナリカ (NARIKA) 製造的范德格拉夫。開啟開關後,將氣球靠近…

手一放開,氣球就被排斥了。

氣球很明顯地被排斥了!回想一下科學的基本規則:「同種電荷(-和-,或是+和+)會互相排斥;異種電荷(+和-)則會互相吸引」。帶負電的氣球被排斥,就證明了這個范德格拉夫的球體也累積了負電

【進階應用】電荷「逃跑了」?神奇的靜電感應

更有趣的是,我們把范德格拉夫起電機的開關關掉後,用手觸碰球體讓電荷釋放(放電)。這樣球體應該處於既不帶正電也不帶負電的「中性」狀態(也就是電荷為零的狀態)。那麼,當我們把前面那個帶負電的氣球靠近這個「空空如也」的球體時,會發生什麼事呢?

不可思議!這次氣球竟然被「咻」的一聲吸附住了!很奇妙對吧?球體明明是中性,為什麼還會吸引帶負電的氣球(=展現出帶正電的特性)呢?這就是「靜電感應」——靜電中最有趣的現象之一。

球體是由「金屬」製成的。在金屬中,有許多可以自由移動的負電荷(自由電子)。當帶負電的氣球靠近時… 這些金屬中的自由電子會驚呼「哇!負電來啦!」並逃往離氣球最遠的那一側(在照片中,就是我手觸碰的那一側)。

負電荷移動到球體另一側(也可能透過我的身體逃走了)

結果就是,靠近氣球的那一側,因為電子跑掉了而呈現「帶正電」的狀態。因此,它就會吸引帶負電的氣球。這跟用墊板摩擦過的頭髮,會吸附在原本不帶電的牆壁上是同樣的原理。

靜電是「為什麼?」的寶庫

只是開關 ON 和 OFF 的簡單差異,氣球的反應就從「排斥」變成了「吸引」。像這樣,思考身邊的現象為什麼會發生?正是靜電實驗的奧妙,也是科學本身的樂趣所在。

當你在冬天被「啪滋!」電到時,這就是電子(負電荷)從你身上跳到其他物體上,或是從其他物體跳到你身上的證據。偶爾可以幻想一下:「啊,現在電子正在移動呢。」這樣或許會讓生活多一點樂趣。

使用靜電產生器(范德格拉夫起電機),還能做這些超有趣的實驗!

我們也公開了使用范德格拉夫起電機進行的有趣實驗。這些實驗中,有些是曾在電視節目上和廣瀨鈴、鈴木亮平、Yasuko、還有搞笑團體 Chocolate Planet 的 Osada 與 Matsuo 等人一起進行的!點這裡了解更多

※ 請注意,使用靜電產生器(范德格拉夫起電機)進行實驗時,務必在專業人士的陪同下操作。請謹慎嘗試。若有靜電實驗相關的委託(如實驗教室、電視節目監製/演出等),請由此聯繫我們

【專題報導】讓人一試就上癮!靜電實驗

聯絡與委託

讓科學的奧妙與樂趣更貼近生活!我們整理了在家也能做的有趣科學實驗和訣竅,歡迎多加搜尋參考! ・《科學筆記本》的內容已出版成書。詳情請點此 ・關於經營者桑子研,請點此 ・各類委託(撰稿、演講、實驗教室、電視監製/演出等),請點此 ・文章更新資訊在X 上發布中

科學點子頻道正在發布實驗影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