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影像在哪裡?」用半透鏡實作的神奇鏡像實驗——帶你理解反射定律

我是科學訓練師 桑子研。每一天都是實驗課!

每次照鏡子,你總是能看到鏡中的自己。但是,你有沒有想過:「鏡子裡的那個我,究竟『在哪裡』?」在理化課上,我們學到「物體到鏡子的距離,會等於像(影像)到鏡子的距離」。不過說真的,就算教科書上這樣寫,大部分人可能還是覺得有點抽象,沒有什麼「實感」吧?

畢竟,「像就在那邊」這種感覺本身就很難掌握。「鏡子裡的像究竟『在哪裡?』」這個問題,雖然是理化課的經典題目,但要讓學生們真正理解和信服,其實是個大挑戰。教科書雖然寫著「像和物體一樣,在鏡子後面相同距離的位置」,但對學生來說,為什麼會這樣?還有,「像在那邊」到底是什麼意思?這些都很難在直覺上「開竅」。

更麻煩的是,上課時就算你說:「大家看!」,但因為每個人看鏡子的角度不同,看到的樣子也會不一樣,要讓全班同學一起「共享」這個像的位置,簡直是難上加難。東一個西一個把頭湊過去說「從這邊看」「不對啦,不是那邊」,這樣一來,整個上課節奏就亂了套。

大日本圖書的教科書裡有介紹過一個實驗:利用手鏡,把一個一樣的物體放在鏡像重疊的位置,然後去量距離。

資料來源:大日本圖書《理科の世界1》

實際操作起來,你會發現超!級!難! 就算你閉一隻眼,或是喬角度,只要視線稍微偏一點,原本看起來重疊的物體和像就會錯開。「真的對準了嗎?」反而讓大家更混亂。

🧙‍♀️魔法鏡子?用「半透鏡」破解謎團

這時候,祭出「半透鏡(Half Mirror)」就超級好用!

這個方法是小森榮治老師教我的。顧名思義,半透鏡就是一塊「一半是鏡子」的板子。它能讓一部分光線反射(擁有鏡子的特性),同時也讓一部分光線穿透(擁有透明玻璃的特性)。這種「一半透明、一半反射」的特質,正是這次實驗的大功臣!用上它,你就能讓物體和像精準地重疊在一起,是不是很厲害!

實驗準備和步驟

準備材料:

  • 3號電池 2顆(或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小東西)
  • 半透鏡(像是壓克力材質的反射・穿透兩用鏡)

    我是從 Amazon 買的。它可以用剪刀剪裁,而且強度還不錯。

  • 尺或捲尺(用來測量像與物體的距離)或底紙

半透鏡摸起來就像是鏡子和透明塑膠片的中間體。

實驗步驟:

在桌上放 1 顆電池。(這就是我們的「物體」)

把半透鏡立在電池前面(靠近自己這一側)。

透過半透鏡看過去,確認後面的電池有映出「像」來。(這展現了鏡子的特性)

重點來了! 把第 2 顆電池(實物)放在半透鏡的**「後面」。因為半透鏡既能反射(看到前面電池的像),又能穿透(看到後面放的真電池),所以我們可以同時看到**「前面電池的像」和「後面放的真電池」!慢慢移動後面那顆電池,直到這兩者完美地重疊在一起。

當兩個電池完全重疊後,從上方往下看,用尺測量「前面電池(物體)到半透鏡的距離」,以及「後面電池(位於像的位置的實物)到半透鏡的距離」,並記錄下來。

這是一個輔助說明的影片,請參考。

為什麼這樣就能知道「像的位置」?

這個實驗的精髓就在於,它能讓你在視覺上親眼確認:「物體和像重疊在一起,就表示像在這個位置!」鏡子裡的像,實際上並沒有光線匯聚,所以被稱為「虛像」。用一般的鏡子,我們只能看到這個「虛像」,無法伸手去觸摸確認它的位置。

然而,用了半透鏡,我們就能將「第 2 顆電池(實物)」擺在與「前面電池的虛像」看起來一樣的位置上。換句話說,我們把一個「真的物體」疊放在「虛像本來該待的地址」上。這樣一來,每個人都能毫無疑問地體會到:「鏡子裡那顆電池,實際上就擺在這個位置!」

在課堂上進行這個實驗時,建議可以先全班示範,然後讓學生們兩人一組或分組親自試試。在經歷過普通鏡子的「痛苦」後,他們可能會對半透鏡的清晰易懂感到驚訝甚至感動!最後,讓他們實際測量像和物體的距離,這樣就能同時獲得**「親眼看到所以相信」的直覺感受,以及「測量數值證實」**的科學依據。

透過這種方式,「物體到鏡子的距離等於像到鏡子的距離」這條規則,就不再是死背的知識點,而是學生們自己發現的「科學法則」,從而得到更深層次的理解。

聯繫與合作邀約

想讓科學的奧妙與樂趣更貼近生活嗎?這裡為大家整理了在家就能做的有趣科學實驗和實用小技巧。歡迎多加搜尋!

「科學筆記本」的內容已經出版成書,詳情請看這裡

關於經營者桑子研,請參考這裡

各種合作邀約(寫作、演講、實驗課、電視節目科學顧問、出演等),請點擊這裡 ・文章更新資訊都在 X 上發布中

科學筆記頻道有實驗影片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