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「密度」揭開神秘金屬的真面目!從實驗中學習「誤差」與「安全」的精髓

我是科學訓練師桑子研。每天都是一場實驗!

各位,當你看到眼前一塊金屬,你會怎麼分辨它到底是什麼?光靠眼睛看,很難確定它是鐵、鋁還是銀對吧?

其實,只要進行一個國一理化會學到的「小實驗」,你就能像個神探一樣,揭開這塊金屬的真實身份!

今天,我就帶大家來看看這堂既基礎又深奧的**「密度測量實驗」**課,以及我們從中學到的重要科學方法。

尋找物質的「指紋」!密度的測量

在我們學校的課堂上,學生會拿到三塊來路不明的金屬(螺栓、彈簧狀金屬、圓錐狀金屬)。要找出這些金屬的組成,關鍵就在**「密度」**。

密度,指的是單位體積(1立方公分)所擁有的質量,每種物質都有它固定的數值,可以說是物質的指紋。

為了「比對指紋」,學生們必須按照以下步驟收集數據:用電子秤測量「質量」;用量筒測量「體積」;最後用「質量 ÷ 體積」來算出密度。這個步驟雖然簡單,卻濃縮了科學實驗的所有基本功。

量筒使用:一場與「誤差」的戰鬥

這個實驗中最傷腦筋的環節,就是用量筒測量體積。我們將金屬塊沉入液體中,透過增加的水量來推算出金屬的體積,但這可不能隨便來。在這裡,我們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**「真值(真正的數值)」、「測量值(量到的數值)」以及兩者之間產生的「誤差」**。

至於質量,則是透過電子秤測量。

而在體積的測量上,為了追求精確,量筒的使用有一套嚴格的規定。關於量筒的正確使用方法,這部影片有詳細的整理:

放置在水平的檯面上:如果傾斜,水面讀數會不準確。

視線與液面凹處保持水平:從上方或下方看,都會產生視差,導致讀數錯誤。

目測讀到最小刻度的十分之一:這是國中理化規定的「儀式」。不過重點是,在實驗室裡,我們應該盡量讀到可以讀的最精準位數。

為什麼一定要讀到「十分之一」?舉例來說,當刻度介於「35」和「36」之間時,如果我們讀作「約35.5」,這樣四捨五入後會更接近真實值。這就是所謂的有效數字。

此外,安全措施也不能少。我們會在金屬砝碼上繫上「釣魚線」。如果直接將金屬塊丟進玻璃量筒裡,可能會「咚!」一聲把底部砸破。我們要求學生務必徹底執行:「拉著釣魚線,慢慢地將金屬塊沉入水中,避免打破玻璃器皿。」 透過這個動作,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學會愛惜工具的態度,以及注重實驗安全。

當個人數據匯集,發現「定律」的感動!

隨著實驗進行,各組數據也陸續出爐。然而,光憑一組數據,難免會讓人懷疑:「會不會只是碰巧?」而且測量必定包含誤差。

這時候,就是全班同學大展身手的時候了。 我們會將全班的實驗結果收集起來,以「質量」為縱軸、「體積」為橫軸,繪製成圖。

結果會怎樣呢? 那些原本看似雜亂無章的點,竟然奇蹟般地聚集在一條直線上!

這條直線的「斜率」,正是該物質的密度! 當學生們發現:「雖然我們組的數據有點偏差,但從全班來看,它完美地落在這條線上!」在這個瞬間,學生們超越了「誤差」的困擾,視覺化地理解了物質所擁有的普適性質(=密度)。

每個微小的測量結果,匯集起來卻能描繪出一個重大的真理。這正是科學實驗最迷人的地方!

合作洽詢・委託相關

想讓科學的奧秘與樂趣離你更近嗎?這裡整理了許多在家就能做的有趣科學實驗和訣竅,歡迎多加搜尋參考! ・《科學的梗筆記》內容已出版成書。詳情請點選這裡 ・關於營運者桑子研。請點選這裡 ・各類委託(寫作、演講、實驗課、電視監修、演出等)。請點選這裡 ・文章更新資訊在X(推特)上發布

「科學的梗頻道」正在發布實驗影片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