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元塑膠杯變身!解鎖路邊石子的「地球大祕寶」——手作岩石探測鏡,讓你瞬間擁有科學家的眼力!
我是科學訓練師——桑子研。每一天都是實驗天。
路邊隨處可見、毫不起眼的小石子。平常可能就這樣不經意地走過。不過,如果能一窺這些小石頭裡頭,隱藏著的地球大歷史,是不是讓你感到很興奮呢?這一次,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超讚的觀察工具——只要稍微改造一下百元商店買的塑膠杯,任何人都能擁有「科學家的眼睛」!同時也會教你怎麼用它來探索岩石的微觀世界。
準備工作:超簡單,只有三樣!
要準備的東西不多,只有一個小塑膠杯、一支油性筆,還有一把美工刀。杯子可以在網路上買(亞馬遜),不過我是從大創買來的。來吧,我們一起動手做「岩石探測鏡」!
簡單幾步,完成你的「岩石探測鏡」!
製作方法超級簡單!首先,用油性筆沿著塑膠杯底部的邊緣,繞一圈塗滿。這條線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切割的記號。
接著,使用美工刀,沿著你畫好的線,小心翼翼地把塗色的部分挖空。**請務必注意安全,別割到手囉!**當杯底開了一個大圓洞時,就大功告成啦!是不是有夠簡單?
這個小撇步,是學校教材指導手冊裡介紹的。想做幾個就做幾個,一下子就能完成全班同學的份量!
用探測鏡看見石頭的「真面目」
使用方法當然也簡單到不行!你只需要把這個探測鏡,輕輕地蓋在你想觀察的岩石上。
接下來,就專心觀察被探測鏡圓圈框住的這一小塊區域,並把它畫下來吧!為什麼要特地使用這個探測鏡呢?因為把觀察的範圍「縮小」,能讓我們更專注於岩石上礦物顆粒的大小、紋路的差異。
這是學生們實際畫出來的素描圖:
用同樣大小的圓圈來比較,每塊岩石「長相」上的差異,也就是礦物顆粒聚集的方式(組織),就能一目瞭然!
岩石兄弟檔?岩漿冷卻地點決定它們的故事
比方說,來比較這兩塊岩石:一塊是白色的顆粒和黑色的顆粒像拼圖一樣組合在一起的「花崗岩」。
另一塊則是整體呈灰色,偶爾散佈著大顆粒的「流紋岩」。
雖然它們看起來完全不一樣,但其實這兩塊石頭,追根究柢是來自於相同成分的岩漿,可以說是像兄弟一般的存在!
那麼,為什麼外觀差這麼多呢?其中的秘密,就在於岩漿凝固時的「地點」和「時間」!
花崗岩是在地底深處,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慢慢冷卻凝固的。這樣一來,礦物晶體就有足夠的時間長大,所以顆粒大小一致,形成「等粒狀組織」。就像一群慢慢長大、感情很好的晶體夥伴。
另一方面,流紋岩則是岩漿在地表附近****急速冷卻凝固的。這使得先前形成的較大晶體(斑晶),和之後匆忙凝固的微小晶體(石基)混雜在一起,形成「斑狀組織」。光是想像那急忙固化的樣子,畫面感就出來了!
這是學生畫的流紋岩素描圖。它把大顆粒和小顆粒混雜在一起的樣子,描繪得非常到位!
瞧,就是這樣!透過自製的探測鏡觀察和素描,我們就能從一顆平凡的小石子中,解讀出地球內部那宏偉的戲劇。與拍照不同,親手描繪更能加深對岩石特徵的理解,這也是素描的魅力所在!大家也快來觀察一下身邊的石頭,看看它們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吧!
關於聯絡與委託
想讓科學的奧妙與樂趣更貼近生活嗎?我們整理了在家就能玩的科學實驗,並將訣竅講解得淺顯易懂。歡迎多多搜尋喔!
・關於經營者桑子研,請點選這裡
・各種委託(寫作、演講、實驗教室、電視節目監修、演出等),請點選這裡
・文章更新資訊會在X上發布!
科學點子頻道正在發布實驗影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