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無法自己呼吸!?」用寶特瓶DIY模型秒懂橫膈膜與呼吸的奧秘

科學魔術師桑子研,共學共玩每一天!

這篇文章也有台語版,歡迎收聽!

寶特瓶加氣球,變出「肺」的魔術!簡單模型,上課超好用

「肺是按怎咧喘氣的?」

國一教到呼吸的單元,這個問題常常讓學生霧煞煞。這時候,一個好的「模型教材」就能讓他們豁然開朗!今天就要來介紹一個用隨手可得的材料做出來的肺部模型,只需要一個500mL的寶特瓶和幾顆氣球。這些在理科教室角落不起眼的東西,馬上就能變身成體驗人體奧秘的酷炫工具。而且,這個模型還是實習老師自己動腦筋做出來的,實際操作起來,連學生都會忍不住「哇!」一聲,真的是一個簡單又好懂的設計。

■ 材料(一組)

• 500mL 寶特瓶(底部要切掉)
• 紅色氣球(剪成兩半,一個裝在寶特瓶口當作肺)
• 藍色氣球(貼在底部,當作橫膈膜)
• 透明膠帶或橡皮筋

■ 做法和原理

1. 把寶特瓶的底部切掉(為了安全,這一步最好由老師事先處理好)。

2. 把紅色氣球套在寶特瓶口,垂到瓶子裡,這就是我們的「肺」。

3. 用藍色氣球把寶特瓶的切口(底部)蓋起來(把剪開的氣球圓頭部分拉開蓋上),這就是「橫膈膜」。

4. 往下拉藍色氣球,寶特瓶裡的氣壓會變小,紅色氣球(肺)就會膨脹。反過來,往上推,肺就會縮小。

透過這個動作,學生就能親身體會到「肺不是自己膨脹的,而是靠周圍的肌肉(像是橫膈膜)運動,空氣才會進出」這個事實。

把橫膈膜(藍色)往下拉,肺(紅色)就會變大

把橫膈膜(藍色)往上推,肺(紅色)就會縮小

■ 上課怎麼用

• 讓學生親眼看到「肺本身沒有肌肉」。

• 可以順便解釋氣壓變化跟空氣流動的關係。

• 分組進行,老師先把危險的步驟處理好,上課就會很順利。

如果讓學生自己做,要注意橫膈膜(藍色氣球)很容易破掉,可以多準備一些備用的。用身邊的東西就能讓學生「喔~原來如此!」,這個教材真的很讚。有空的時候多做幾個備用,上課的時候就能派上用場喔!

聯絡我們

想讓科學變得更有趣、更貼近生活嗎?這裡有很多在家就能做的科學實驗和秘訣,歡迎大家來挖寶!

・想認識「科學魔術師」桑子研,請點這裡
・各種合作邀約(寫稿、演講、科學實驗課、電視節目顧問、上節目等等)請點這裡
・文章更新動態,請追蹤我們的X

科學酷玩意頻道,最新實驗影片都在這!